享受恋爱却不愿结婚?透视当代青年婚恋的“冷”与“热”

青年
  • 人民论坛网
  • 2021-12-26 18:51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执子之首,与子偕老”是许多中国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美好向往。然而,这一美好的愿望在当代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日前,共青团中央一课题组调研发现,作为未来10年结婚的主力军,“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青年结婚意愿呈现下降趋势,有34%的青年不再认为结婚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当代青年人的婚姻状况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冷”:结婚率越来越低,结婚年龄越来越大,而离婚率却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青年人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对爱情相关知识的强烈渴求一如既往。这种“婚冷恋热”的现象,反映了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哪些变化?

青年人婚恋的“冷”与“热”

中商产业研究院对民政部结婚离婚人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结婚人数连续7年出现下降。2014年至2020年全国结婚人数分别为1360.7万对、1224.7万对、1142.8万对、1063.1万对、1010.8万对、929.3万对、813.1万对。与此同时,离婚的人数却持续增加,离婚率也逐年增长。2016年至2019年离婚的人数分别为348.6万对、370.4万对、381.1万对、404.7万对。结婚人数逐步减少,离婚人数大幅增多是当前婚姻状况的总体趋势。

与此相应,青年人的结婚年龄也在不断增大。2018年民政部的数据显示,全国平均初婚年龄超过27岁,比20年前平均推迟4岁多,江苏省平均婚龄竟达到35.8岁;中国单身人口总数已达2.49亿,结婚率仅为7.3%。在近期一项对青年人婚恋观的调查中,对于“您理想的结婚年龄是……?”的问题,回答30岁以前结婚的占75.46%,30-40岁的占17.2%,40岁以后的占0.69%,回答独身主义完全不考虑婚姻的人占6.65%,而且这一选项回答的人均为18-25岁。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抽样调查数据也表明,从2015年起,我国一人户占比逐年增加,已经从2015年的13.15%增加到2019年的18.45%。这些数据都表明,青年人结婚的年龄越来越大,单身的意愿越来越强。

青年人的婚姻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与趋势,如婚姻“躺平”,对婚姻不感兴趣,甚至恐惧婚姻;婚姻妈宝,由父母做主操办;婚恋物化,非有房有车不嫁不娶;还有人婚恋游离,只恋爱不结婚。这种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探讨,也导致了这些青年人父母的严重焦虑和担忧,“催婚”“催嫁”“代征婚”“代相亲”等手段无所不用。然而与社会、父母的这种热切关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青年人的表现却出奇地“冷静”:他们认为结婚、生子并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与必经阶段,人生没有既定的轨迹,每个人都可以走自己的路,婚姻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东西,有更好,没有也可以。

然而,青年人对于婚姻的“冷淡”并没有影响他们对于爱情的美好向往和热烈追求,爱情历来都是许多人生活中的重要主题,恋爱中的喜悦和快乐、挫折和痛苦都是青年人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爱情笑,为爱情哭,爱情是他们生命中的美好回忆。爱情主题的电影和电视剧、“保卫爱情”的真人秀节目受到青年人的追捧,甚至近年来大学关于“恋爱”“爱情”的课程也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青睐,这些课程开一个火一个,抢课堪比抢车票,课堂被围得水泄不通。这些现象反映出年轻人对于恋爱与爱情的强烈关注和对相关知识的强烈渴求。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青年人对于恋爱与爱情的态度,那就是:“热”。

为什么会出现“婚冷恋热”

当代青年人对于恋爱与婚姻表现出的“冷”“热”鲜明反差,表明这两者尽管都与人类的繁衍和基因延续有关,但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有本质区别,存在不同的社会心理基础。婚姻是基于繁衍和家族延续而对男女之间的结合进行的制度设计,其目的是为双方建立经济、社会以及心理方面的安全感,为生存和繁衍创造有利条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绝大多数时间里婚姻与爱情是毫不相干的事情,婚姻只是两个家族之间联结的一种纽带,男女双方大多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之间的爱情根本不在考虑之列。婚姻是人生的重大决定,意味着担当和责任,不仅是两个人也是两个家庭之间的事情。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爱情的婚姻在近代才逐渐出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成为婚姻的主要形式。

恋爱与婚姻不同,它是在人类求偶过程中进化产生的一种男女之间相互吸引的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人的生物属性决定的,青年男女在青春期以后随着身心逐渐成熟会自然产生对恋爱的向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国文学家歌德才由衷感叹:“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恋爱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情感体验,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兰登所言:“在最一般意义上,爱是我们对自己高度重视的事物的情感反应。同样地,爱是在所爱的对象的存在中体验到欢乐,在亲近中体验欢乐,在互动和参与中体验欢乐。爱情就是喜欢你爱的那个人。那个人出现,你就感到快乐,跟那个人接触,你就感到心满意足。我们把所爱的人作为满足万分重要需求的源泉来体验”。

需要是人的活动的根本推动力,是理解人的行为的基础。青年人之所以对恋爱产生强烈的渴望和追求,是因为恋爱满足了青年人四种最主要的生理心理需要。一是爱的需要。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有父母之爱、兄弟之爱、朋友之情等,爱的满足都会给人带来一种愉快的感受,但没有任何一种爱比男女之间的爱情更能带给人强烈的满足感。爱情特别是罗曼蒂克的爱情,会产生强烈的身心唤醒,给人带来一种燃烧的体验和激情,从而使男女之间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吸引力。二是归属的需要。青年人开始离开原生家庭,出外求学和工作,一些人会产生孤独、无助、悲观等情绪,在心理上产生不安感,这也使青年人有强烈的归属需要。爱情中男女相互亲近与信赖的感受,相互信任及帮助对方的欲望会带来强烈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三是生理需要。随着青春期的来临,性激素的分泌会使青年人产生一些性方面的冲动与需求,爱情是一种与性需求密切相关的情绪。传统的“恋爱—结婚—性行为”递进模式已经逐渐被解构为“恋爱—性行为—结婚”的模式,并越来越多地被大多数青年人所接受,恋爱中的亲密接触和性行为是满足青年人生理需要的重要途径。四是成就需要。恋爱是男女双方有条件的相互吸引的过程,容貌、资源、财富、社会地位、能力、品格等都是影响恋爱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恋爱也是同性竞争的过程。恋爱的成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满足了青年人成就的需要。恋爱与婚姻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双方个人的事情,相对于婚姻更具自由性,恋爱的双方既可以因为爱决定在一起,也可以因为不爱而决定分开。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婚姻与爱情并不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当代青年婚恋“冷热”的巨大反差,反映出当代青年对于婚姻与爱情之间关系的观念变化,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婚冷恋热”背后的不同婚恋观

对于当代一些青年人晚婚、迟婚、不婚、对婚姻不感兴趣、甚至恐惧婚姻的现象,用一个词来表述就是:懒婚。对于这种现象不能简单笼统地归结为青年人“自私自利、缺乏责任心”“拜金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甚至污名化为“无颜值、无地位、心理不健全”,而应深入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原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当代青年人“婚冷恋热”的背后体现着他们的不同婚恋观。

理想婚姻的追求者。一些青年人认为“理想的婚姻是以爱情为前提的,而真正的爱情是需要经过时间检验的”。他们坚信恩格斯的名言: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这些青年人相信爱情,认为爱情就需要“门当户对”“三观一致”,这样才能够彼此舒服、产生心理共鸣,建立在外貌颜值等基础上的爱情是不能长久的。这种观点与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是完全一致的。爱情中的人际吸引受两大定律影响:一致律和差异律。在恋爱的过程中,有时男女双方尽管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但双方的需要能够互补满足或一方是另一方仰慕的对象,这会导致短暂的相互吸引,但这种差异必须适度,一旦过度就会变成一种“致命的吸引力”,很多男女恋人分手或双方婚姻解体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双方的差异过大。年龄、家庭、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必须建立在双方对事物的一致态度特别是“三观”一致的基础上,“三观”越一致,越容易产生心理共鸣及相互的吸引力。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爱情往往很难长久,难以经受时间的检验。在这个意义上,婚恋过程中强调“门当户对”“三观一致”是正确的。然而,在茫茫人海寻找志同道合的伴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些人选择“懒婚”,并不是因为他们想逃避,而是在等待自己“灵魂”伴侣的出现。他们认为婚姻太重要,没有笃定的把握,对彼此没有足够的感情和信任之前就走进婚姻是不负责任的。

现实婚姻的奋斗者。婚姻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心理方面的,能够和自己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获得心理安全感;二是经济方面的,要生育、养育子女,开始新的经济生活,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马克思也认为,婚姻需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互相爱慕,有共同的世界观和生活理想;二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三是要为家庭负责任。当代一些青年人不仅认为婚姻应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也清楚地意识到婚姻仅有爱情是不够的,婚姻是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他们不想通过“傍大款”“钓金龟婿”也不忍心通过“啃老”来完成自己的婚姻,他们希望通过努力和奋斗为自己的婚姻创造条件,等有车有房有学历有稳定的工作再结婚。这些青年人认同马克思的观点,如果自身达不到婚姻的条件,不婚是自由,离婚也是自由,但不能随意盲目结婚和离婚。然而,在结婚花费巨大、房价高涨、子女教育费用高昂的社会,想通过自我奋斗达到这些条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只能不断推迟实现自己对婚姻的内在期待。

精致的不婚主义者。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和社会的变迁,“早婚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传统婚姻观念已经成为历史,个人的婚育观正在取代旧有的家族主义婚姻观。一些年轻人认为婚姻是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他们相信爱情,享受“单身贵族”的生活。他们害怕婚后复杂的婆媳关系、孩子教育、生活开销等家庭琐事冲淡浪漫的爱情;更害怕“结婚复贫”“失去自由”。他们认为婚姻与事业是难以并行的,选择婚姻意味着要放弃可能的求学深造或职业升迁的机会,这时他们宁可选择不婚不育。对于这些青年人来说,享受爱情与结婚的投入产出是不成比例的,结婚的性价比越来越低,不婚不育是个人对婚姻的代价和收益反复权衡作出的理性选择,单身生活痛并快乐着。

失败婚姻的受害者。婚姻的本意是带给人幸福,但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是如意的。当代社会逐年增高的离婚率,父母婚姻失败的阴影,媒体对一些影视明星出轨、离婚等新闻“打鸡血”般的报道,网络上对于婚姻生活烦恼的大量吐糟,不仅对一些青年人的婚姻观造成了极其消极的影响,还使他们对婚姻望而却步,产生了恐惧的心理。这些青年人尽管期待爱情,但恐惧婚姻,把婚姻看作爱情的坟墓。一位大学生的陈述充分地表达了这种心态:“可以说我现在恐婚恐育的念头很强烈,作为网上冲浪选手,时不时能看到家暴、出轨甚至杀妻等社会新闻,也能看到这背后对于孩子的沉重打击。另外,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也比较大,在家中父母经常会为了一些琐事激烈争吵,明明自己很痛苦,但为了孩子还是维系着婚姻,这时我就会想,不如不迈入婚姻,那就不会处于这样的境地了。”他们认为婚姻千万不能草率,婚前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止损、好聚好散,婚后发现问题再离婚,即使成本再小,也比分手的成本大得多。

拜金婚姻的失败者。婚姻需要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今社会出现了一种婚恋市场化的倾向,把婚姻当作实现个人利益的市场行为和一种投资,这导致出现了一种过度重视物质、金钱的拜金主义倾向。结婚需要高额的彩礼、房子、车子,男性的标准是“高富帅”,女性的标准是“白富美”,“富”是一个不可缺乏的标准。两张北京的“相亲”表单曾经在网络引发热议,表单中把相亲者分为顶配、简配、不考虑等六个等级,明码标价,层级分明,条件具体,指标苛刻。在表单中,顶配男性须拥有北京东城、西城或海淀三区的户口和房子,月入不低于5万,女性顶配者同样需要三区的户口或房子,只不过若长相出众,收入条件可降到2万。一些农村地区的结婚条件也不低,“彩礼标配20万,在市里买车买房,加起来要六七十万”。婚恋中的这种拜金主义倾向由于一些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推波助澜越来越成为一些青年人的婚恋标准。这些标准对于薪金普遍不高的青年人来说,想结婚生子无疑是件奢侈的事情。拜金主义的婚姻观导致了婚姻中的双重失败:一些人因为找不到符合这些标准的对象而苦苦等待成为“剩男剩女”,而另一些想结婚而达不到标准的人被迫放弃婚姻。

婚恋游戏的体验者。这些青年人关注爱情、婚姻的情感体验,认为恋爱、婚姻应带给人愉快幸福,给人带来痛苦的爱情和婚姻是不道德的。这些人享受爱情的愉悦,沉醉于爱情带给自身的激情体验、百般呵护。爱情和婚姻就像一场游戏,只能给人带来快乐,他们因为这种体验而“闪婚”,也会因为缺乏这种体验而“闪离”。一些青年人为了保持这种体验宁愿同居而不结婚,还有一些青年人为了这种体验而与多个人保持恋爱关系成为“海王”或“海王女”。一些女性认为“女性负责貌美如花,男人负责挣钱养家”,甚至将“怕老婆”标榜为一种美德,只享受不付出。这些人“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一旦婚姻、恋爱中遇到挫折和痛苦,他们就会放弃。这显然是对爱情的片面理解,爱情并不是一种简洁的情绪,而是一种态度,不仅包括激情、幸福、愉快的感受,还包括亲密、尊重、承诺与责任,因此婚恋的过程中不只有幸福,也会有痛苦和挫折。婚姻和恋爱都需要经营和维护,而不是简单地放弃。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把婚姻比喻成被围困的城堡,“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青年人晚婚、迟婚、恐婚、不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找到其中的原因,才能破解婚姻的围城之道。一些青年人对于恋爱与婚姻关系的观点正在发生改变:他们认同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但有爱情不一定要进入婚姻,个人具有完全的决定权。这是目前青年人“热恋冷婚”的重要心理原因。对于当代青年人这种婚恋观一味“抹黑”和“污名化”是不可取的,应对他们的个人选择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同时,也应该引导青年人认识到,结婚虽是个人的事情,但也是家事和国事。从家庭角度看,青年人晚婚不婚会影响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的和睦,从国家的角度看,结婚率降低会影响人口出生率,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社会应营造一种有利于青年人婚恋的氛围、环境和条件,让那些愿意走进婚姻的青年人安心地走进婚姻!

选自 | 《人民论坛》杂志12月中

原标题 | 青年婚恋观的变迁与思考

作者 |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 朱新秤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朱新秤

编辑:玉龙

图片来源:

本文链接: http://www.lncnw.com/youth/1935.html

免责: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岭南网原创或编译,转载注明“来源:岭南网”和文章作者,岭南网尊重行业规范,每篇文章都标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文章为作者观点,不代表岭南网立场。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声明:阁下应知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仅供参考,不能做为投资或行为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相关文章

资讯

原创

荐读

  • 大西江镇炎井村以党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 大西江镇炎井村以党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

    炎井村委位于大西江镇北部的高寒山区,平均海拔880米,与湖南新宁交界。辖八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16.8平方公里,436户,常住人口1446人。炎井村委地处越城岭北端,具有丰富的原始森林...

  • 广东省150家景区接待游客319万人次 广东省150家景区接待游客319万人次

    记者从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据初步测算,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第二天(9月30日),全省纳入监测的150家重点景区接待游客319万人次,同比增长89.2%(以下均按可比口径,下同),较20...

  • 联合国67届妇女大会公益之行在纽约 联合国67届妇女大会公益之行在纽约

    2023年3月9日,联合国63届、67届妇女大会代表、广东好人、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永久名誉会长李建辉博士义务带了近30幅知名书法家墨宝、蚕丝贡品口罩、老香斋礼品,袁蓉院长带六幅著名...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