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新会:“人才+”推动“小陈皮”演变为“大产业”

粤眼
  • 南方网
  • 2020-12-18 15:22

54e1ad2cde532146553d1a.jpg

在新会区域范围内,新会柑种植面积达到6667公顷。(摄影:张奕维)

  冈州古城,柑橘飘香。江门市新会区肥沃的土地、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造就并书写了新会陈皮700多年的历史,并逐渐演绎成绿色种植、研发加工、品牌文化、仓储物流、金融投资、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七位一体的产业集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为新会乡村振兴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小陈皮”演变为“大产业”,背后离不开人才提供的强大助力。从1997年培育首株无病良种树苗到2006年前后逐步构建起新会陈皮的价值模型、道地模型、气候模型、文化模型,再到公共品牌的打造、产业集群的形成,新会陈皮产业发展的每个重要节点,都凝聚了人才的力量。

  “人才+种植”

  无病良种新会柑苗 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新会,是闻名海内外的陈皮之乡。特别是最近10多年来,新会陈皮品牌价值不断提升,整个产业随之实现快速发展。2019年,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获得认定,新会陈皮入选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如今,在新会区域范围内,新会柑种植面积达到6667公顷。

  6667公顷,创下了新会柑种植面积历史新高。然而,这不是新会第一次大规模种植新会柑。1985年至1991年期间,新会柑、新会陈皮曾出现过一次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最高峰时,新会柑的种植面积超过5000公顷。这股“种柑致富”热潮,帮助一批农民先富了起来,很多人因此盖上了新楼房,出现了很多“柑橘楼”。

  然而,因为缺乏科学规划,加上柑农没有管理好新会柑苗木,这次种柑热潮最终在市场供过于求和柑橘黄龙病的双重压力下迅速冷却,到1996年,新会柑的种植面积仅剩不到50公顷。

  和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掀起的新会柑种植热潮不同,新一轮的种植热潮充分尊重了市场规律,也掌握了生态种植的方法。这一切均源于科学的研究、规划和分析,归根结底是人才加持的结果。

  笔者从新会区农业农村局获悉,自1991年起,新会区开始组织人才研究、建立新会柑良种无病繁育体系。随后几年,梁锡环、简成宝、李仲儒、黄明德等新会本地的柑橘专家,联合华南农业大学、中海农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农科院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开展了相关研究,并于1996年在新会成立“良种苗木培育基地”,于1997年成功培育出首株无病良种新会柑苗。

  2003年至2004年期间,新会区农业农村局针对无病良种新会柑苗的种植情况进行了一次大普查,发现这种柑苗比普通的新会柑苗生长速度快20%,而且所有柑苗都没有发现黄龙病。无病良种柑苗的推出从源头上最大程度消除了柑橘黄龙病的威胁,增强了柑农的信心。“人才+种植”为新会陈皮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人才+品牌”

  新会陈皮品牌走向广阔舞台

  “人才+”对新会陈皮产业发展的影响并不局限于种植。

  2005年,新会柑、新会陈皮启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工作,但在组织申报资料时发现,新会陈皮历史、价值等方面的资料非常零散。

  新会区决定抓住这个契机构建起新会陈皮的价值模型,人才成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为此,新会召开了陈皮产业研讨会,将本地的专家和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召集到一起,号召、组织并支持他们对新会陈皮进行深入研究。

  最终,在专家学者的努力下,新会用权威的实验和数据构建了新会陈皮的价值模型、道地模型、气候模型、文化模型的雏形。新会柑、新会陈皮也于2006年顺利成为江门地区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实施连环保护,打响了新会“品牌战”第一枪。

  随后,新会趁热打铁,继续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连续举办了七届陈皮产业发展论坛,并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新会陈皮文化节”,新会陈皮品牌也随之从新会、珠三角逐步走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广阔舞台。新会柑的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

  新会陈皮品牌建立、推广的过程离不开众多专家学者的实验、研究和思想碰撞,他们用实验、数据为新会陈皮的价值正名,增强了新会陈皮品牌威信。中山大学教授苏薇薇是典型的代表。她研究的“广陈皮与新会柑普茶质量与保健功效评价”项目目前已经有了初步成果,经过科学实验证明广陈皮、新会柑普茶均能提高机体抗氧化活性,并同时增加肠道的双歧杆菌。

  “人才+产业”

  形成“七位一体”产业集群

  经过多年努力,新会陈皮已经成功由一颗柑、一张皮逐渐形成绿色种植、研发加工、品牌文化、仓储物流、金融投资、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七位一体”的产业集群,主导产品以新会陈皮为基础,成功演化出100多种产品,涵盖药、食、茶、健四个领域,其中陈皮加工已经成功取代了第一产业,成为新会陈皮产业的主力。

  新会陈皮产业链的延伸,人才再次起到了关键作用。广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郑国栋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被新会当地的柑农亲切地称为“陈皮博士”。

  10多年前,郑国栋带着科技部的陈皮专项课题来到新会。新会迅速抓住这个机会与其建立起联系,为日后科研合作打下基础。“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支持,我们无偿收集到了不少珍贵的研究资料,这些资料成为‘陈皮活性指纹图谱’重要的原始资源。”郑国栋表示,目前,相关产学研合作已全面展开,他们已经在新会当地龙头企业建立了广州医科大学实习教学基地、广州医科大学新会陈皮质量控制与分析检测研究中心两个平台。

  新会将人才资源视为推动产业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去年6月,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智库正式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30多位专家,分别被聘为智库首批首席科学家和专家。目前,这些专家正专注于新会陈皮产业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广陈皮及新会柑普茶质量与保健功效评价”“新会土壤特性及新会柑肉资源化研究”“新会陈皮柑茶质量技术规范”“新会陈皮主要成分的新功能研究”等。

  新会对这些研究均给予大力支持,出台多项新会陈皮产业的科研奖补措施,给予专项资金扶持。比如,2018年制定发布的《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产业绿色提质增效扶持办法》,对新会区陈皮产业企业承担的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分别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小陈皮”演变为“大产业”,人才是绝对的关键。新会目前仍在谋划陈皮产业的进一步突破,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更科学的规划,需要站在更高层次、拥有更广视野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更多更好的建议和意见,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方向指引,消除阻碍陈皮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建立“正面清单”。

  人才成为“小陈皮”迈向更大、更广平台和形成更大、更强产业的“第一资源”,持续为新会陈皮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力量。

  (作者单位:江门日报社)


来源:南方网

作者:林润开 凌伟盛

编辑:wijoo

图片来源: 张奕维

本文链接: http://www.lncnw.com/yueyan/1252.html

免责: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岭南网原创或编译,转载注明“来源:岭南网”和文章作者,岭南网尊重行业规范,每篇文章都标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文章为作者观点,不代表岭南网立场。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声明:阁下应知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仅供参考,不能做为投资或行为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相关文章

资讯

原创

荐读

  • 大西江镇炎井村以党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 大西江镇炎井村以党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

    炎井村委位于大西江镇北部的高寒山区,平均海拔880米,与湖南新宁交界。辖八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16.8平方公里,436户,常住人口1446人。炎井村委地处越城岭北端,具有丰富的原始森林...

  • 广东省150家景区接待游客319万人次 广东省150家景区接待游客319万人次

    记者从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据初步测算,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第二天(9月30日),全省纳入监测的150家重点景区接待游客319万人次,同比增长89.2%(以下均按可比口径,下同),较20...

  • 联合国67届妇女大会公益之行在纽约 联合国67届妇女大会公益之行在纽约

    2023年3月9日,联合国63届、67届妇女大会代表、广东好人、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永久名誉会长李建辉博士义务带了近30幅知名书法家墨宝、蚕丝贡品口罩、老香斋礼品,袁蓉院长带六幅著名...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