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发布》报道:前不久,恩平市委书记黎沛荣在牛江镇调研,深入八卦古村莲塘村,实地考察“曲径莲塘”综合景观建设及“百千万工程”推进情况。黎沛荣在走访中强调,莲塘村既是冯培德院士的故乡,又拥有古驿道遗存和“八卦村”独特格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他指出,要深入挖掘历史地图、典籍等资料,串联肇雷古驿道(肇庆至雷州),厘清该村与“肇庆府”的历史联系,将古驿道文化有机融入“百千万工程”,精心做好“古驿道”文章。同时要立足“八卦村”特色,加强历史脉络梳理,切实做好莲塘村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活化与利用工作。此番关于古驿道的指示,引发了广泛关注。近日还在编纂《人文恩州》历史丛书的笔者,特地走访了恩平古驿道的几个关键节点。
恩平古驿道概况
古驿道乃中国古代王朝出于政治、军事及财政需求,由中央通达四方,用以传递谕令公文、保障官员往来、运输重要物资而开辟的官方通道。沿途设有驿站,配有驿卒、驿马、驿船等设施,提供换马、休憩等中转服务。
据恩平文史专家黎胜华考证,宋明时期确有一条由肇庆通往雷州的驿道经过恩平。其途经恩平的路线大致如下:
北路主线: 恩城 → 旧站村(恩平驿) → 石联村委会石井塘 → 良西镇潭流南(潭流水龟仔湾) → 良东村委会大湴村 → 崩坎石桥 → 牛江渡(墟) → 沙湖镇鸡啼营 → 经沙湖镇和平、圣园 → 进入开平楼迳 → 独鹤驿(山) → 尖石 → 新兴坝塘 → 肇庆府。
北路分支(北向): 石井塘 → 顶冲村 → 圣堂塘皋村 → 双岗桥村 → 官路桥 → 良西镇旧庙村 → 大湴。
北路分支(东向): 牛江渡 → 沙湖墟 → 沙湖水口桥(村) → 杨桥墟 → 经罗汉山进入开平境。
东路: 恩城 → 旧站村 → 五里营村 → 牛屎营(坦陂塘) → 歇马村 → 君堂琅旧村 → 新塘村委会塘口村 → 进入开平蚬岗。
南路:
宋朝以前: 恩城 → 旧驿(宋朝以前) → 米仓 → 大槐镇沙栏 → 水边蓢村 → 那龙墟。
宋朝以后: 恩城 → 园淋村 → 凤凰山村 → 大槐白马山(白麻坪村) → 陂口村 → 石及 → 那龙墟。
专家指出: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肇庆府新开辟一条经东安县(今云浮市)、阳春县通往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今广西合浦)、琼州府的驿道。原经恩平的驿道遂停止运行,恩平驿丞亦迁往罗定䓣塘水口。这意味着自1579年起,肇庆府南行的主要驿道不再途经恩平。
了解宋明时期的古驿道,对于研究当时恩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至关重要。驿站作为古人长途跋涉(骑马或乘车)时的休憩点和中转站,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古驿站觅联踪
现存于恩城旧驿村的古驿站遗址,堪称村中最古老的建筑遗存。据村史相传,苏轼南谪赴湛江、海瑞自广州赴海南途中,均曾在此投宿。有村中老人回忆,驿站门前曾有一副年代久远的对联,惜因近年保护不周,已遭损毁。从旧照中仍可依稀辨出门两侧有字迹残留。
上联: 前桥锦水源流达
下联: 后枕罗岗世泽长
此驿昔日规模宏大,进深约相当于五座房屋。然今仅存不足一间房屋进深的门面,其后部已改建为民居,后又陆续荒废。
牛江渡溯源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阳江县至肇庆府的驿道经此,在莲塘水牛冈山畔设渡口,称“牛冈渡”。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于渡口南岸建圩,称“牛冈渡圩”,后俗称“牛江”。
明清两代(1368—1911年),牛江一带属仕洞都。1912至1956年间,分属恩平第四、五区,牛江曾属莲岗乡。1957年设牛江渡乡。1958年分属沙湖、江洲公社。1961年析置牛江公社。1983年称区,1987年建牛江镇。1981年,在牛江公社工作的笔者,在访问莲塘村后,曾写出《莲花启瑞,塘草生春》的文章,刋于当年《广东农民报》。
牛江地处潭江冲积平原台地低丘区西北部,地势北高南低,为莲塘水发源地。主产水稻,是恩平水稻杂交育种基地,兼种甘蔗、豆类。蕴藏钨、锡、煤、石灰石等矿产。
官路桥——驿道遗珍
官路桥,坐落于恩平市圣堂镇三山村委会,始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据《恩平县志》记载,该桥原名“广济桥”,因地处恩平县通往肇庆府的官道要冲,故习称“官路桥”。作为恩平现存保存完好的极少数古石桥之一,它对研究当地古桥梁建造技艺具有重要价值,于1983年6月15日被恩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官路桥呈南北走向,横跨潭流河。桥长29.41米,宽2.85米,高约12米,占地面积约88.82平方米。为单拱石筑平桥,单拱跨度达12米,桥身由180余块精工打磨的巨型花岗岩石砌筑而成。桥头桥尾分设12级石阶,桥面两侧筑石栏板望柱。如此巨大的单拱跨度,在块石砌拱桥梁中颇为罕见。整桥造型古朴优美,结构严谨稳固,彰显了古代桥梁的卓越建造艺术与恩平先民的智慧结晶。
关于此桥,还流传着一个动人故事:清代乾隆年间,恩平一位家境贫寒的书生被举荐参加肇庆府试,然路途艰险遥远。行至潭流河边,恰遇洪水暴涨。书生正焦急万分之际,一位慈祥老者牵白驹经过,得知其情由后,慨然赠马相助。书生策马飞渡湍流,及时赶考,果然高中。后其衣锦还乡,特筹资修筑此桥。工程历时近两年,至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方告落成。桥梁竣工,官民欢庆,相传肇庆知府亦亲临道贺。清代岭南诗人徐枝芳曾赋诗赞叹:“一河阻隔道难通,巧夺天工现彩虹。沧海曾经群策力,桥成官路路西东。”
莲塘村——古驿明珠
牛江镇莲塘村,是肇雷古驿道在恩平的重要节点。史料载,该村开基时仅有六间房屋(六屋闸),后繁衍发展成拥有3000多户、海内外人口逾万人的恩平第一大村,亦是著名侨乡。
1962年,因人口剧增,为便于管理,经上级批准,将莲塘村东闸、莲梅等4个自然村划出,新设昌梅村委会(沿用至今)。一村之内并列莲塘、昌梅两个行政村委会,在恩平历史上实属罕见。
村内现存19座古祠堂(包括冯如纪念馆)、19口常年不涸的古井、9间旧时私塾以及7口大池塘。村中主要横巷多采用花岗岩石板铺砌。解放前,莲塘村前、村西、村东均有鱼塘或莲塘环绕,水体相连,荷香柳影,环境清幽,“莲塘”村名可谓名副其实。当时全村仅有“莲塘古道”一巷为进出通道。
莲塘村作为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故里,其另一显著特色便是被誉为“诸葛八卦村”,堪称广东乡村旅游的又一胜地。村中长者述及,莲塘村始祖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自邻近仕洞村迁入时,并未刻意按八卦布局营建。然而村落自然生长的格局,竟暗合诸葛八卦阵法意蕴。及后,莲塘村更被誉为名副其实的八卦村,实为一种历史的机缘。莲塘村还派生出马龙塘等周边村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9000人捐资修缮的复春公祠,于2024年1月隆重举行“返伙”(重建落成典礼),成为古驿道沿线一道亮丽的人文新景。
可以预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恩平境内承载着宋明风华的肇雷古驿道,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作者:冯创志 黎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