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属的光泽在19世纪末的美国西海岸闪烁,冯如的双手正书写着双重传奇——一手以精密图纸勾勒中国航空的破壁之路,一手用机器齿轮转动社群民生的温暖图景。这位“中国航空之父”在奥克兰的实验室里,将科学家的严谨与仁者的热忱熔铸为独特的精神坐标。
他研制的有线电话网,如细密的脉络般贯通唐人街的街巷,让华侨的乡音跨越院墙、直达心底,填补了美国官方服务的空白;他打造的无线电话机,又似无形的桥梁,架起奥克兰与伯克利之间的情感联结,三位同乡每日的电波问候,成为异国他乡最动人的日常。而1908年前后诞生的中国第一批无线电收发报机,更将科技的神秘面纱层层揭开——它们以“收发灵捷、准确”的卓越性能,实现与千百里外圣地亚哥、西雅图等城市的通讯,那些在公众面前进行的通讯表演,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科学精神的播种。如今部分机器被国外科学文物机构收藏,每一处锈迹都在诉说着当年的创新与温度。
更令人动容的是,冯如从未让技术沦为冷漠的工具。当不法分子以“无线电话机输出股份有限公司”为名招摇撞骗时,他以技术专家的敏锐戳破谎言,以维护公众利益的勇气向警方举报,最终阻止骗局蔓延。这种“敢为正义战”的担当,让他的威望不仅源于科研成就,更扎根于社群的信任与敬重——正如史料所映,“他的困难当地有人帮”,这份双向的温暖,正是科技工作者与民众最珍贵的羁绊。
在那个救亡图存与实业兴邦交织的年代,冯如用行动诠释了“大科学家”的真正内涵:他既能站在中华复兴的高度,以“冯如一号”“冯如二号”划破长空,为民族工业注入力量;也能俯身贴近社群肌理,用技术解决侨胞的切实需求。他的“两手抓”,抓的是国家未来的凌云之志,也是民生福祉的济世之心。这种将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完美融合的精神,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后世科研工作者的精神灯塔——真正的科技创新,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象牙塔建造,而是始终与家国命运同频、与民众需求共振的伟大实践。
冯如的实践揭示出科技工作的双重使命:既要瞄准前沿、勇攀高峰,也要回望现实、关怀具体的人。他不仅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奠基人,更是“科技向善”的早期践行者。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他以技术为民族争气、为同胞谋福,诠释了何为“工程师的良知”。今天的科研工作者,仍能从冯如身上汲取营养: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技术本无温度,却可因人的选择而温暖人间。冯如的精神遗产提醒我们,真正的创新,必然包含技术的突破与人文的关怀双重维度,唯有如此,科技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情力量。(作者:冯创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