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清咸丰年间恩平籍二品官员梁元桂的考述,笔者已撰文十篇。然当其名姓与故土歇马举人村交叠时,犹有一处文脉关节亟待厘清——昔年诸多记述,常将“笔筒装米”与“笔筒量米”混为一谈。殊不知,一词之差,意境云泥:一为风骨之象征,一仅器物之用途,不可不辨。
日前,笔者访晤恩平八旬乡贤卢文丛先生。这位执教半生、深谙本土文史的老学人,轻抚茶盏,慨然道:“‘笔筒装米’,是清贫中的铮铮铁骨;‘笔筒量米’,不过是庖厨间的寻常琐事。”此言精辟,如刀劈竹:前者,是家境困顿至以笔筒盛米为炊,仍坚持课子读书的悲壮图景——那小小笔筒,盛的不只是糊口之粮,更是寒门不坠的青云志气;后者,则仅是将笔筒作量器之用,无关精神,不涉风骨。而“笔筒装米仍教子读书”九字,正是歇马梁氏一族镌入血脉的信念,是“诗书传家”最朴拙亦最铿锵的注脚,亦为梁元桂等贤达能从岭南乡野跻身庙堂的精神源流。

这份对教育的坚守,从不流于空言,而是凝练为一套延续数百年的励学机制——歇马励学制。此制肇始于明,又称“学谷制”:村中设公田,以其岁入专辟“学谷”,为学子提供从蒙馆膏火至赴考盘缠的全周期资赡。此乃歇马先民的深谋远虑,将“崇文重教”之家风,化为可触可及的村规,使无数清寒子弟得越经济藩篱,叩响学问之门。2009年,这一承载百年育人温情的古制,入选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悠久传承镀上时代辉光。
冬阳煖煖,漫洒锦江。粼粼波光溯流而入歇马村,这座立村六百余载的古村落,至今文气氤氲。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故事始终与“功名”二字交织——明清两朝,一村竟出科举功名者六百八十余人,其中举人达二百八十五位,“举人村”之名,遂随江声远播岭南。

漫步村中,青砖黛瓦虽褪尽繁华,时光的回响却依稀可闻:是私塾内童子晨诵的清音,穿过天井,落于泛黄书页;是学子负笈夜行的窸窣,披星戴月,奔赴京城科场;是祠堂中长老“耕读传家”的训诫,字字恳切,蕴着对后辈的深期。村落依锦江而建,形如“雄马饮泉”——江水奔至村前,潆洄成潭,潺潺若渴马低饮,故得“歇马饮泉”之雅称。码头石壁上深刻四字,风雨剥蚀而笔力犹遒,至今犹诉“骑在马背上的功名之乡”的传奇。
文脉绵延,不曾中断。近现代以来,歇马依旧英才迭出:有驾战机卫家国的飞虎队员梁汉一,有以婉转歌喉誉满梨园的粤剧名旦芳艳芬,有笔墨沉雄、书艺卓群的书法大家梁鼎光……新中国成立后,村庄更哺育博士、硕士、大学生逾两百名,“人才之村”美誉在新时期愈发响亮。如今,歇马村响应江门“人才倍增”之策,设立乡村人才驿站,汇聚新农人、手艺人等各方才俊,使古村在青砖素瓦间,焕发新时代的生机。
行走歇马,“励学敦行”之气浸润每寸土地。自2005年始,在圣堂镇政府倡导下,歇马宗亲与社会贤达共襄义举,年年举办“励志育才”奖教奖学、扶困助学活动——既彰教师树人之功,亦奖学子勤学之绩,更助寒门有志之子燃灯续梦。此实为明代“学谷制”精神在当代的延续,让“不令一子因贫失学”的古训,以崭新形式落地生根。正如村组长梁豪伟所言:“励学制早已融入村规民约,尚学之风,是我村最珍贵的传家宝。”
村中祠堂,尤为往昔重教之风见证,尤以“缉熙堂”为著。此堂昔为塾学,一砖一瓦尽显对学问的尊崇:门内设屏风,族人需从侧门入内,以示学堂庄严;屏后辟阔朗天井,引光满室,照亮书卷与双眸;厅中木柱立二百寒暑,无蠹无朽,可见当年选材之精、营建之诚——对教育圣地的敬惜,已深植于歇马人的建筑哲思与基因之中。
今之缉熙堂,檐角偶生青藓,梁间文气未减。它如一位缄默的守护者,立于村巷深幽处,见证“笔筒装米”的孤诣,如何化作代代人才辈出的盛景。这座古老的举人村,正携数百年励学之光,于新时代的晨曦中,续写其不朽的文化篇章。(作者:冯创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