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佛恩寺:马年新春纳福韵 千年古刹续温情

11月23日,佛恩寺女居士张洪玲老师(左)与刚从贵州来寺探访的周妈交谈。

上图:佛恩寺摘影。

岁聿云暮,新元将启。再过数十天光阴,2026年元旦新春便会踏歌而来。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恩平东侧泉林风景区的佛恩寺,早已褪去平日的静谧,处处洋溢着筹备新春的热闹气息。11月23日,寺中女居士张洪玲老师向笔者娓娓道来,这座承载着百年文脉的古刹,正精心谋划两件新春盛事:一是呼应国泰民安的大好形势,诚邀四方墨宝传人齐聚古寺,挥毫泼墨书写福联,让新春的祝福浸润千家万户;二是巧用寺前刚平整完工的数万平方米开阔场地,打造年味十足的春节花市,邀市民游客在此陈列奇花异卉,让馥郁花香与欢声笑语交织成马年新春最动人的图景。

佛恩寺此番及早布局新春盛事,缘起一段为国担当的佳话。国家第十五届全运会自行车赛定于寺旁泉林风景区举行,相关部门亟需对佛恩寺门前数十亩地块进行紧急平整。任务艰巨且时间紧迫,但为支持国家赛事,张洪玲老师毫不犹豫应允下来。十五个日夜,她带领寺内众人披星戴月、躬身劳作,担泥推土的身影在晨曦与暮色中穿梭,汗水浸透衣衫亦未曾停歇。最终,他们如期完成场地平整,一片开阔整洁的广场赫然呈现,佛恩寺的担当与热忱赢得了政府部门与参赛运动员的一致赞誉。自成立以来,这般为国分忧、为民造福的善举,在佛恩寺的历程中早已不胜枚举。

这座底蕴深厚的古刹,其前身可追溯至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云松寺。相传寺名由来有二:一为纪念宋代名将梁云松的赫赫功绩,二为因应鳌峰山“云栖松涛”的绝美景致,两种说法皆为古寺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翻阅史料,明崇祯九年(1636年)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官方修缮记录清晰可辨,寺内曾悬挂文天祥之弟文璧亲笔题写的门联,笔墨间流淌的忠义之气,为古寺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清代时,云松寺更因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被冠以“警世寺”之名:一位梁姓老人含辛茹苦抚育九子成人,晚年却遭子女冷落,孤苦无依。除夕之夜,目睹邻里阖家团圆、其乐融融,老人悲愤交加,遂削发为僧,遁入云松寺修行。这则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警示世人恪守孝道、秉持人性的生动教材,也让寺庙兼具了宗教信仰与社会教化的双重意义。

时光流转,古寺历经沧桑。1958年,原云松寺因历史原因不幸拆毁。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为盘活鳌峰山旅游资源、传承佛教文化,寺庙于1984年迁址重建,并正式更名为佛恩寺。新址坐落于恩平泉林黄金小镇核心区域,占地约200亩,建筑面积逾10000平方米,由恩平市佛教协会会长释印弘法师牵头,发动海内外信众、侨胞及社会热心人士捐资兴建。如今的佛恩寺,殿宇恢弘、雕梁画栋,既保留了古寺的庄严典雅,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大气磅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极具影响力的佛教文化地标。

历经岁月洗礼,佛恩寺不仅香火鼎盛,更始终秉持“从善为众、扶贫济困”的宗旨,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书写着新时代的温情故事。2025年7月,一位祖籍恩平的旅马老华侨携全家首次回乡寻根,专程请求将家族先辈骨灰寄存在佛恩寺,这份沉甸甸的托付,既是海外游子对故土的赤子深情,更是对寺庙人文关怀的高度信赖。此外,寺庙常年举办禅修法会、传统文化讲座等活动,吸引着八方信众与游客慕名而来,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海外的文化纽带。正因这份向善之心与济世之举,佛恩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四面八方前来投身义工服务的人士络绎不绝。其中,一位来自潮汕的青年,曾在东南亚经商时遭遇诈骗集团绑架,幸得侨团奋力营救才重获自由。获救后,他一心向善,主动申请到恩平佛恩寺担任义工。在寺中期间,他勤勤恳恳、热忱待人,不久前便与一位前来办事的女青年相知相恋、缔结良缘,这段佳话为古寺增添了一抹浪漫温情的色彩。

马年新春的脚步日渐临近,佛恩寺以笔墨传福、以花市聚情,既延续着千年古刹的文化基因,又彰显着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信仰与温情共生,相信这个新春,佛恩寺必将以满满的诚意与暖意,为八方来客送上最真挚的祝福,让千年文脉在欢声笑语中绵延不息。(作者:冯创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