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府摘影
提起将军府,世人总会从古籍戏文间,勾勒出旌旗猎猎、威严肃穆的府邸模样。而笔者今日(11月25日)探访的粤西阳江十八子西合院内刚揭幕的将军府,却打破了所有固有想象——它既承袭了清代将军府的雄浑气魄,更熔铸了多元文化的璀璨风华,堪称一座行走的中华文化缩影。
这座将军府的非凡之处,首先源于其百年根基的厚重。406平方米的建筑群,飞檐翘角间藏着匠心巧思,木构雕花里缀着岁月肌理,处处彰显着清代官式建筑的规制与精致。四合院负责人杨明介绍,此府始建于清中期,为跟随曾国藩的一位将领府邸,距今已近两百年历史。两层纯木质结构的老宅,并非简单复刻古建形制,而是以“活化传承”为核,收纳了横跨中国全境、纵贯数百年时光的十余种千余张唐卡珍品,让雪域高原的信仰之光与岭南大地的人文气息在此交融。
更令人称奇的是府中藏品的跨界与厚重。千余幅色彩斑斓的唐卡静静陈列,朱红鎏金的线条间,既有宗喀巴大师所创格鲁派的庄严法相,也有密宗至尊大日如来的慈悲圣容。这位15世纪的藏传佛教改革家,以《菩提道次第广论》奠定佛学根基,其倡导的戒律与智慧随唐卡流传至今;而象征“遍照寰宇、福泽众生”的大日如来,更是将玉文化的温润与佛文化的深邃完美融合,传递着富贵平安的美好祈愿。更难得的是,清代宫廷绘画大宗师丁观鹏、郎世宁的传世之作亦藏身其间——丁观鹏笔下的释道人物工细传神,郎世宁的中西合璧技法独树一帜,二者与唐卡相映成趣,让观者在古今艺术的碰撞中耳目一新。
府中最具巧思的,当属二层天井式穹顶设计。杨明笑着说,这是结合阳江毗邻海岸、常遭台风侵袭的地理实际量身打造的匠心之作。今年9月24日,十六级强台风“桦加沙”在阳江强势登陆,狂风暴雨席卷过后,整座将军府及四合院的建筑与绿植却安然无恙,用事实印证了十八子设计的科学精妙,也让这座百年老宅多了几分“守护家园”的现实意义。
追溯将军府的渊源,古往今来的府邸多与军政规制紧密相连。如吉林将军府,初为康熙东巡行宫,后赐封将军作为治所,《吉林通志》中“太和宫五楹,东西翼室恭奉神御”的记载,见证着封建礼制与边疆治理的历史。而阳江这座将军府的诞生,却源于一场跨越南北的文化邂逅。全国人大代表、阳江市工商联会长、十八子集团总经理李积回回忆,当初集团打造四合院时,一位北方收藏家闻讯而来,推介了这座历经数次迁徙的清代将军府。分管负责人杨明数度北上考察,几经斟酌,于2024年10月敲定迁建方案。十八子并未照搬古制,而是远赴电白等地搜罗古青砖加固修缮,更融入唐卡等文化元素,让北方的雄浑与岭南的灵动在此共生,为南国公众打开了一扇触摸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窗口。
阳江将军府,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义。它是一部镌刻在青砖黛瓦上的文化融合史,斑驳砖缝里流淌着“和而不同”的东方哲学,每一道木纹都是写给大地的情书,每一寸肌理都凝结着守护与传承的浪漫史诗。从制刀技艺的非遗传承到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十八子以一把刀起家,却用一座府诠释了“守住匠心、传承文化”的初心——这,正是中华老字号最深沉的文化情怀。(作者:冯创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