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佛山行 | 全国融媒大咖品读文化佛山 岭南广府之美赢得赞叹连连

来源:羊城晚报

邀请21家媒体超25位嘉宾及广府文化学者调研十大传统文化建设,从禅城祖庙到南海西樵再到顺德北滘和高明、三水……7月30日至8月3日,由佛山市委宣传部指导、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的“2024年全国融媒体主编佛山行活动”举行。来自光明日报、中新社、人民网、光明网、人民日报海外网、环球网等中央级媒体和中央级平台,以及北京日报、新京报、新民晚报、东南网、湖北日报、齐鲁晚报、潇湘晨报、上游新闻等地方权威媒体的“融媒大咖”齐聚佛山,灿烂的广府文化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厚的岭南底蕴在走访中一览无余。

赏南国红豆 触功夫醒狮

岭南文化处处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来到粤剧的发源地佛山,哪能不一睹南国红豆的风采?7月30日调研走访首日,“融媒大咖”们带着“何为佛山”的疑问,开启首日行程。主办方带领嘉宾们来到南国红豆的“圣地”——祖庙博物馆万福台。

嘉宾们观察祖庙博物馆三雕两塑珍品

走进祖庙大门,双龙壁栩栩如生。再走访祖庙大殿、穿过灵应祠牌坊,便来到了万福台。万福台建于清代顺治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广东现存最完整的古戏台,也是粤剧在佛山兴旺繁荣的见证。因此,万福台也被誉为“岭南第一台”,在海内外粤剧界享有盛名。时至今日,万福台依旧好戏连台,每逢喜庆节日、神诞都会演戏,平日里,每逢周六日及农历初一、十五也会有演出,承接演出的主要是粤港澳三地的粤剧私伙局。观众更是络绎不绝,有本地戏迷,也有外来游客。2023年佛山粤剧院新址的落成,则标志着佛山大力推动粤剧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全新起点。

“清代的建筑,怎么能保存得这么好?”“历史上它对于粤剧的发展都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现在这个台还向观众开放吗?”嘉宾们在万福台周边不断询问,并通过查找景点介绍和与导游交谈等方式寻找答案。嘉宾中的“老广”们更回忆起数十年前到佛山时祖庙博物馆周边城市面貌的变迁,惊叹于佛山的“蝶变”。

嘉宾周建平学习木人桩练功用法

万福台调研结束,嘉宾们立刻走访了佛山武林一大“宗庙”——佛山鸿胜纪念馆。大家观看了精彩的佛山功夫表演,如虎威猛、似鹤轻盈的招式引得满堂喝彩,更有鸿胜推拿为嘉宾们现场演示、“红色武馆”在风云年代的历史介绍。“我看着这么小的小孩在台上表演,还专门拍视频发给我小孩看,他们都不信,说这只是个别案例。我告诉他,这样的小孩在这里不只有一位哦,都很普遍。”上游新闻运营中心副主任龚力对这段经历印象深刻。她表示,佛山不仅文化底蕴深厚,更重要的是文化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如此紧密,这让她大开眼界。

醒狮走到观众席给嘉宾“摸头”

有了功夫,怎能没有醒狮?8月2日,在中联电缆黄飞鸿武术龙狮协会,醒狮表演让嘉宾们大饱眼福。只见醒狮踌躇、上桩、转身、采青,更走到观众席给嘉宾“摸头”。精彩的表演背后,是醒狮忠义文化的深厚底蕴。协会教练叶仲明向嘉宾介绍了狮头的分类、醒狮和龙舟的历史,以及协会的诞生与发展历程,还有协会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的事迹等。来自东南网、湖北日报的媒体嘉宾更学起了“醒狮步”。“查阅佛山的文化,无论是功夫还是醒狮等,它的谱系都非常清晰,这样很容易从中找到精彩的故事。”潇湘晨报助理总编辑谭文艳已经是第二次来到佛山了,她表示,在文化传承方面,佛山的确做到了国内一流。

品岭南陶艺 走古迹名胜

以“陶”兴城串起佛山历史文脉

本次走访调研最大的特点就是与“陶”相关。除了闻名于世的南国陶都,更有曾经岭南北上中原的交通枢纽——狮山官窑,以及唐代龙窑地址——高明区灵龟公园唐代龙窑遗址陈列馆。

工作人员讲解古石湾龙窑遍地的场景

7月31日下午,融媒行嘉宾走访了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美陶湾”),参观了南风古灶和柒号陶仓。南风古灶是石湾制陶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明珠,五百岁高龄的它,从古至今薪火不息、生产未断,见证了石湾制陶业往昔的繁盛,参与着“南国陶都”如今的创新发展。在南风古灶,嘉宾们详细听取了工作人员对龙窑结构、用途的了解,许多嘉宾惊叹于石湾“南国陶都”亘古常新的辉煌。

柒号陶仓是佛山美陶湾的重点园区之一,是一座国际艺术社区,集聚了大师工作室、青创公寓、南风驿站、柒号公塾、仓廪艺廊、原仓剧场、忠信96柴烧营等业态空间,为泛艺术与文化产业人群提供交流、交易、交友的“双创”平台。嘉宾在此详细了解了陶艺文化“双创”工作与“三旧”改造结合的最新情况。

“南国陶都”是佛山最著名的陶文化,不过佛山的陶文化绝不止于此一处。高明区灵龟公园的唐代龙窑遗址陈列馆展示的龙窑反映了广东唐代中晚期龙窑的特征;南海狮山官窑的繁华有“南海一号”沉船出土的陶器为证。此外,凭借着西南涌与芦苞涌的相遇,官窑成了连接北江、西江两大水系的一个重要节点,一直有着“先有官窑,后有佛山”的美誉。“广东第一镇”狮山镇如今更打算通过“南粤古驿·十里官窑”项目,恢复昔日十里长街的繁荣盛景,延续独具魅力的岭南文化。“南风古灶500年,高明唐窑1000年,再加上唐末南汉国的‘十里官窑’,这个故事串起来讲,就有可能提升为中国大故事。”广东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对本次行程的“窑”元素印象颇深,他表示,文化需要时间沉淀发展,要挖掘其内在的精神所在,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丝丝缕缕中去总结去提炼,方能更好赋能城市,面向未来发展。

嘉宾刘海陵(中)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右)请教石湾公仔技法

如果说,“窑”体现的是佛山发达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那么“村”反映的就是广府人的居住智慧。融媒行中,嘉宾们先后走访了三水大旗头古村、广三铁路历史文化展览馆、高明区灵龟公园、谭平山故居等地。在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古村,他们欣赏到了保存至今的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镬耳屋古建筑群。据史料记载,大旗头古村始建于明朝,村内现存200余间镬耳屋古建筑。2003年,大旗头古村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如此规模的古民居建筑群保存得这么好,实属不易。”江冰感叹道。

尝地道美食 看三水西甲

让文化产业与社会治理比翼双飞

文化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能形成文化产业?文化的公共服务属性和文化产业的营利性,是否能实现良性循环,共存共赢?本次行程中,嘉宾们对佛山文化中的美食、香云纱、三水西甲的产业化路径进行了调研考察。

苏志潜向嘉宾介绍顺德鱼生制作标准

美食之旅是本次嘉宾调研的重要内容。7月31日晚,嘉宾一行人来到了顺德德云居。碧江金楼旁,小桥流水下,嘉宾们静静听着北滘餐饮业协会会长、德云居创始人苏志潜讲述德云居名字的由来——苏东坡与佛山里水金山寺德云大和尚的故事。如今的德云居,早已从12年前初创时的小茅屋,成长为与碧江村共生共荣的美食天堂。黄龙冬瓜、桃村栾樨、三桂吊丝丹笋、三洪奇茭白等顺德特色农产品都可以在这里一一品尝,村民也借助德云居的扩张享受到产业和村容村貌的红利。

南番顺是一家,满足味蕾的需求,怎么不多走两步?在南海狮山,“生菜宴”是当地一绝。“生菜寓意生财,粉丝寓意长寿,蚬肉和酸菜的结合更饱含‘先富贵’的寓意……”新顺宝大酒楼掌舵人丁宝荣详细解释了生菜宴的寓意,尝上一口生菜宴,清爽可口,更心情舒畅,让嘉宾大饱口福。此外,三水河鲜、高明三洲黑鹅等美食无一不让嘉宾们食指大动。

嘉宾在观察香云纱制作过程

衣、食、住、行,作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誉为“世界少有美景”的桑基鱼塘所在地,佛山自然少不了丝绸这一代表。西樵山脚下的香云纱丝绸博物馆完整展现了香云纱完整制作技艺,祥云纹、胜利花、万字花、黄金纱、手拉提花纹综木织机……那些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男耕女织生活,在这里得到详细展现。“通过系统地了解香云纱制作的全过程,近距离感受到了佛山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新浪网新浪移动华南媒体合作总监陈哲玮表示,佛山有着许多文化宝藏,建议在佛山传统文化传播方面,可以积极探索AI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特别在针对青少年的普及教育方面,让下一代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佛山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嘉宾和现场群众一起观看“西甲”

文化并不等同于“自古以来”。本次融媒行,主办方给嘉宾带来了调研的“助兴节目”——来看火爆的佛山“西甲”。据悉,佛山“西甲”至今已举办十八届,历时22年。该赛事最早是一项由三水民间自发举办的11人制足球联赛,因历年都在三水西南街道举办,所以得名“西甲”,如今已成为佛山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知名草根体育盛事之一。“贵州有村超,佛山有‘西甲’,精彩的比赛背后是村民和企业职工火热的健身热情,主办方再加以引导,通过体育赛事实现凝聚人心的社会效益。”一位嘉宾表示,正是因为“西甲”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他同时也就有了较高的商业价值,“赛场上数十个广告牌就已经体现这项赛事的受欢迎程度了。”

论文化传承 议城市发展

要将“佛山小故事”讲成“中国大故事”

本次融媒行还走访了羊城创意产业园(南海园区)、高明昆仲相机博物馆、佛山高明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在羊城创意产业园(南海园区),嘉宾们实地了解园区建设、招商情况。据悉,该园区占地面积5.65万平方米,计划建设面积5.19万平方米。未来,该园区将通过引入、孵化文创、科创新业态,园区入驻企业有望达到100家,年产值近50亿元;人才效益方面,通过引进、培育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创造超过3000个就业岗位。

座谈会举办圆桌对话

走访调研多地,嘉宾们对佛山“十大传统文化”都有哪些建议?8月1日下午,2024“全国融媒体主编佛山行”座谈会暨“镇”街之宝分享活动举行,现场超20位来自国内多家重点主流媒体的“融媒大咖”、佛山市委宣传部及佛山五区区委宣传部门和镇(街)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把脉”佛山“十大传统文化”,为佛山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提供强大媒体助力。

佛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贺文平现场对佛山文化进行深入推介。佛山是岭南广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如龙舟、龙狮等传统文化都是为人称道的文化大IP,是文化的宝地、高地;佛山文化源远流长,一直与这座城市相伴相生、共同成长,千年以来绵延不绝、从未断绝,至今仍与佛山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佛山文化影响广泛,长期以来,佛山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出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并通过全面激活“十大传统文化”,吸引全社会更多目光、力量关注,在推动文旅赋能城市发展方面作出许多尝试与努力,持续推动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副总编辑胡泉表示,长期以来,羊城晚报持续关注佛山发展,先后推出《佛山文脉》《典籍里的佛山》《“镇”街之宝》,为佛山文化高质量发展积极鼓与呼,希望广大媒体嘉宾能通过此次文化之旅,深层次体验佛山文化精髓,将佛山的“好声音”唱得更响、将佛山的“好故事”讲得更丰满,共同将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擦得更亮。

乘着佛山“十大传统文化”提出的东风,今年5月起,羊城晚报佛山全媒体中心推出全新融媒体栏目——《“镇”街之宝》,深入佛山各个镇(街),用手中的笔触、镜头,重新对焦那些不为人知的文化宝藏,让它们褪去岁月侵袭后的外衣,重新“活”起来、“潮”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为佛山传统文化出圈、破圈提供“羊晚助力”。当天活动对《“镇”街之宝》融媒体栏目进行集中展示,同时还对祖庙街道、容桂街道、北滘镇、狮山镇、里水镇、荷城街道等《“镇”街之宝》优秀传播案例支持单位进行集中感谢。当天活动还邀请了禅城区祖庙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和教育办公室主任全秋萍作《佛山古镇:打造文化城市双向赋能典范》案例分享;邀请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周建平作《以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要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佛山要利用好此次融媒体行的难得机会,加强策划意识,让各家权威媒体的传播能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打造超级传播的‘快车道’,让佛山的文化名片传得更远、更广。”周建平建议。

座谈会后众嘉宾合影

激发传统文化活力,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当天座谈会上,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原社长刘海陵,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北京日报视觉新闻部主任李继辉,新民晚报新媒体部主编徐咏,上游新闻运营中心副主任龚力5名媒体嘉宾及专家学者上台对话,为佛山“十大传统文化”再激发、再破圈建言献策。刘海陵表示,这些年从哈尔滨的冰雪节、淄博的烧烤到开封的王婆说媒,很多城市接连“出圈”。“佛山的历史文脉非常深厚。”刘海陵建议,佛山在对文化和历史资源的宣传、利用方面,应当整合专家智库、媒体等多方面力量,结合佛山特色,同时抓住当下最流行的新媒体技术,把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统筹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闻

文字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泳 景瑾瑾 黄松炜 李婷婷 张闻 杨苑莹 郭子扬 梁正杰 王泽宝

视频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子扬 梁正杰 王泽宝 实习生 全田荣 李晴 杨芳琴 邓懿睿

图片 | 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