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孟羽童合体直播背后,董明珠更关注年轻人的格力

2025年5月23日晚上,董明珠与孟羽童在抖音直播间“一起吃饭”的温馨画面被镜头定格,这场充满情感的久别重逢之旅,极为罕见地展现出了董明珠柔软的一面。

孟羽童是董明珠十分欣赏的年轻人,虽然离开了格力,但董明珠一直未能割舍与孟羽童的情感关系。一次偶然的机会,董明珠在网上刷到孟羽童要出国留学的消息,于是向这位一直牵挂的晚辈发出真诚的问候:“我带你去吃饭”。

在直播间董明珠说,以她对孟羽童的了解,“孟羽童要出国留学一年,觉得她肯定遇到瓶颈了,或者会有一些压迫感。”虽然董明珠在工作上讲规矩,但在工作之外,董明珠是一个讲感情的人。在直播中,董明珠回应了孟羽童能否再回格力的问题,“她不是恶意窃取公司技术”,“也不是被挖走的”,“为什么不可以?”

在很多人看来,董明珠与孟羽童“一起吃饭”是一场商业合体,事实上,在网红流量红利日趋见顶的今天,作为中国顶级品牌,格力从来不缺合作直播带货的网红,无论是哪个网红达人与董明珠一起直播带货,都能登上热搜。格力不缺流量,缺的是外界对董明珠与格力的真正了解。

当格力官号打出“好久不见”的标语,当董明珠在两人合照上签上“做格力的人”几个大字时,镜头在不经意间捕捉到了许多感人的瞬间,它们鲜活地呈现出董明珠的人才观与格力的价值观。透过这场备受关注的合体直播,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董明珠与格力。

23日晚上九点五十五分,直播临近结束时,董明珠送给孟羽童一张俩人的合影照片,在照片背后写下自己的殷切嘱托:“不忘初心、奋力前行、做格力的人”。

对董明珠来说,她的初心是做强做大中国制造。董明珠写下这段话,希望孟羽童能承载格力梦想,为中国制造做出贡献。这句话既是写给孟羽童的,也是写给数万名年轻的格力人的。

在2019年的一档真人秀节目中,年仅23岁的本科毕业生孟羽童受到董明珠的青睐。节目结束后,孟羽童入职格力,成为董明珠的秘书。在格力工作的两年里,时刻跟随在董明珠身边的孟羽童,获得了巨大的成长。董明珠不止一次地说要将孟羽童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她不仅给予了孟羽童独当一面的机会,把她引入到如日中天的新媒体赛道,而且给她带来了泼天的流量,打造了一个职场新女性的IP。孟羽童也坦承,在她后来的工作中,她的思想行为深受董明珠的影响,“会不自觉地模仿”董明珠。

在格力,有许许多多类似于孟羽童的年轻员工,他们在高挑战的工作中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被委以重任。出生于1986年的格力电器非独立董事、总工程师钟成堡,就是典型代表。这个格力电器董事会中唯一一位85后,在一场又一场科技硬仗中证明自己。

钟成堡在格力内部的晋升堪称“火箭加速度”。2008年加入格力后,钟成堡花了五年的心血想创造一条新的技术路线,但失败了。钟成堡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挫败,但格力仍然给他的小组颁发了一个技术类的奖项。钟成堡备受鼓舞,重拾信心的他进入开挂模式。

2018年,钟成堡负责研发数控机床人的核心部件——伺服电机。中国数控机床长期依赖进口,伺服电机等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饱受卡脖子之苦。技术难度大,研发时间短,但钟成堡不负众望,终于攻克难关。在迈向技术无人区的道路上,钟成堡日夜加班,从技术员逐步晋升至总工程师。

在此过程中,钟成堡的经营能力崭露头角。2024年,钟成堡正式成为格力智能装备公司的总经理。一年多来,钟成堡几乎没有休过假,打了几场漂亮的大仗。一家新能源汽车厂家,半年需要12台高端数控机床。国外厂家的交付周期通常要一年,而格力不到四个月就能交付。在竞争激烈的竞标中,格力以出色的技术能力、极高的性价比、极短的交付时间,与国外大厂的几轮PK中胜出,大获全胜。董明珠这样评价钟成堡:“拥有极大的工作热情。”2025年4月,钟成堡正式成为格力电器董事会的一员。

技术是格力的生命线,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虽然董明珠是销售出身,但对年轻的技术人才似乎格外偏爱。很多重要的研发岗位,都是由年轻人担纲领衔;而且每年都会拿出专门的资金,奖励做出贡献的研发人员。

董明珠不仅在事业上给年轻人充分施展的舞台,而且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珠海总部的员工公寓基地,不仅提供免费宿舍、标准化食堂,更配套健身房、图书馆、通勤班车等现代化设施,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董明珠不仅关心员工住得好不好,而且十分关注吃不吃得饱。

董明珠多次深入员工食堂检查饭菜质量,指示食堂负责人调低价格。董明珠给食堂定的标准是:员工标准用餐是免费的,两菜一汤。一次董明珠带领三位实习生到食堂吃饭,发现荤素一起计价,18元一斤,她指示食堂负责人马上整改,荤素分开计价,降低食堂价格,帮助员工省钱。

当互联网大厂还在争论“996工作”的合理性时,格力率先取消了大小周制度,确保员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每年,格力都要招收上千名应届毕业生,进入研发、制造、营销等核心岗位。在格力,年轻人不需要熬资历、看学历,只要有能力,就能走向台前、挑起大梁。这种“能力优先”的用人之道,在疫情期间达到高潮——2020年逆势扩招5000名大学生,为制造业人才储备留下关键伏笔。

支撑这一机制的,是格力内部标准化的人才培养体系——“3-6-1成长模型”(3个月岗位认知、6个月项目实践、1年独立担纲)。格力通过这套“选、育、用、留”机制,让年轻人在实战中快速成长,充分施展才华,最终独当一面。

“不用电费”的光伏空调是格力全球首创的黑科技,收获赞誉无数。出乎意料是,这支研发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而且都是格力自主培养的专业人才。他们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交出了震惊世界的技术成果,居功至伟。

格力猎手系列空气净化器的研发团队,疫情爆发的2020年,他们仅用了短短55天,就研发出了一款能杀灭空气中99%以上新冠病毒的空气净化器,创造了行业奇迹。

这一群群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成为格力最宝贵的资产。在许多公开场合,董明珠自豪地说,“格力的研发人才虽然很年轻,也没有评上什么专家的称号,但是格力很多核心技术都是这些小伙子们研究出来。这些技术让那些专家去研究,也不一定能研究出来。”

为了鼓励和奖励人才,格力专门设立自己的院士工作站。董明珠说,“我们虽然没有院士,但是我们在空调领域掌握的技术领先世界,因此格力的研发人员应当享有相应的奖励和荣誉。格力培养自己的院士,让他们享受国家院士的待遇。”

为了锻炼年轻人才,格力创新推出“送兵入伍、退伍归巢”的举措。从2019年开始,格力陆续输送优秀青年参军报国,累计输送100余名。这些从部队“归巢”的退伍军人,具备了执行力强、能打胜仗的优秀品质。

在数万名怀揣梦想、充满激情的年轻人的共同努力下,格力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打下了一场场关键硬仗,一举奠定了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关于这场合体直播,不少人习惯用质疑的眼光来看待,认为这是一次商业合体,目的是为了给618造势。如果仅从流量的角度来看董明珠,未免想得太简单了。

根据飞瓜数据显示,5月23日晚格力明珠精选直播间观看人次达到292万,巅峰在线人数超过3万人,带货成绩一度登上“大家电榜”第一名。但这些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这次直播在流量之外,体现了格力对年轻人的态度。

得年轻人者得天下,年轻人是格力的未来。关心年轻人的成长,相信他们能改变世界,这种“关心”与“相信”所带来的化学反应,远比流量有价值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