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解放纪念日,访吴有恒故居


10月22日,对于侨乡恩平来说,这是宣布解放七十五周年纪念日。
恩平解放,难以忘怀毛主席、党中央的英明领导,难以忘怀解放军四野二野官兵的浴血奋战,难以忘怀粤中纵队和恩平人民的英勇配合。说起粤中纵队,自然忆起当年英姿勃发的司令员吴有恒和政委冯燊等将士。

此前一天,笔者与沙湖镇委副书记吴华辉、上凯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伟华、镇侨联会主席吴伟作等同志专门走进吴有恒故居一一恩平沙湖镇上凱岗村。在吴有恒故居,一进门口,就督见吴有恒庄重的铜像,炯炯有神的座像像是告诉人们,解放七十五年了,先辈们的努力没有费,先烈们的热血没有2白流。共和国铁打的江山牢不可破,乡村振兴的大潮令侨乡恩平越发亮丽。
《粤中纵队史》和《冯燊传》《吴有恒传》告诉笔者:1949年10月21日,遵照中央军委部署南下解放广东的二野四兵团沿新兴和开平三埠进入恩平县,在江洲圩与国民党部队五十军尾后一部和国民党四区联防大队长吴衍迪、四联乡自卫队长吴永添及开平赤坎水巡队胡国强残部共400余人遭遇,发生恶战,人民解放军全歼守敌。此后部队上圣堂。在圣堂,二野四兵团向守志师长与粤中纵队冯燊、吴有恒率领的粤中纵队部队会师,进攻恩城。当时圣堂及周边数十司机闻讯放弃载客,自动起来,义务载解放军进城,说是为解放恩振助大军一力,向守志与吴有恒也被司机们推上了车。其場面尤如上演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动人篇章。今天忆起来仍感慨万千。
笔者同样知道,与此同日,粤中纵队广阳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郑锦波、副司令员杨子江在大田小学与四野查玉升师长会师,并于当天下午4时左右率队进入县城。现今大田小学也成为红色教育的基地。可以说,恩平是1949年10月21日几支部队进入恩城的。当天二野与四野分别在恩平圣堂与大田,与粤中纵队会师,形成坚不可摧的军事力量,令敌人闻风丧胆,狼狈溃逃。
史料云:10月22日早,恩平县人民政府县长、粤中纵队第五团政委郑鼎诺、团长马平率领第五团部队进城接管,宣布恩平全县解放,并建立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由郑鼎诺兼任,马平、李克平、吴志强、郑棠、沙浪、梁福生等人任委员。记者知道,从10月22日起,中共恩平县委就驻在恩平县国立图书馆(即大钟楼)办公,直至1958年恩平与开平合县时止。
记住10月22日这一天,就是记住人民解放翻身走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昜,是毛主席共产党英明领导。我们讲不忘初心,要永远不忘党和毛主席的恩情,记住红色历史,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
记住这一天,就要记住军民团结的大道理。只有坚定不移支持人民军队,才能永保江山。军爱民,民拥军应成永远铭记的座右铭。
笔者知道,解放以来,历届恩平县市委对恩平红色元素光大与承传十分重视。仅十八大以来,恩平在沙湖修缉《吴有恒故居》,在圣堂,修缮《冯燊故居》。前年新建的恩平博物馆,将粤中纵队史列入馆中。
吴有恒的故居,原名“因树书室”。1983年,恩平县人民政府认定“因树书屋”为“抗日根据地”“恩平县人民政府旧址”和“恩平县第四区人民政府旧址”,列为恩平县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上凯村的午后格外宁静祥和,走过墙上粉刷着《山乡风云录》革命连环画的曲折过道,驻足在一栋黄墙红瓦的屋子前,这是近代岭南民居典型的楼阁式建筑。大门上一副对联“绿槐楼阁山蝉响 青草池塘彩燕飞”勾画出与众不同的意境。
吴有恒故居在2016年被公布为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一入大门,便是一方荷塘,尖荷亭亭玉立。池塘正对着的主屋原是家族塾馆,门上刻着一副对联:因材而笃,树德务滋。吴有恒故居,原名“因树书屋”,是吴有恒的祖父吴伦家兴建的家族塾馆,四周建有围墙,院内建有花果园和池塘,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主要包括两座建筑,前楼是原家族塾馆(“因树书屋”),后楼是碉楼,中间建有廊部连接。
时间回到1949年春,为了大力加强解放区的建设,中共粤中分委加强了游击根据地、解放区的建设工作,粤中各县人民政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49年4月25日,中共粤中分委批准成立恩平县人民政府,并将当时的恩平县人民政府设在了吴有恒的家宅。
据介绍,“因树书屋”正门的对联,是吴有恒的笔迹。访吴有恒故居,真可谓:山乡风云远去,丰功伟绩犹存。(冯创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