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翻至2025年,我今年八十七岁了。光阴茬冉,转眼56年过去了,在那特殊年代,忆起下放恩平牛江镇马龙塘村的一段生活,仍历历在目。
我武可迁祖籍苏北,青年时代在青岛橡胶学院就读,是品学兼优的高材生,后分配到国营广州橡胶十一厂工作。正当我为国家建设贡献青春的时候,一场暴风雨从天降,我也不知所措地被下放到陌生的恩平马龙塘村劳动。1969年1月从国营广州橡胶厂下放到恩平牛江马龙塘村。马龙塘,历史悠久,也是具有革命传统的老区,山青水秀,是冯氏家族的聚居地,有76户人家。我背着背包,走进村里,生产队长冯齐杞,副队长冯添南热情接待了我。为我安排独立住处,并介绍了马龙塘风俗和生产种植情况。在当时的环境下,马龙塘村的生活水平算不错的了。社员每天干满一天,有十个工分,每个工分有7分钱,社员只要勤劳,折合每月都有21元收入,这在当时是较好的农村了。加上村里都是冯姓乡亲,相处非常和睦,即便是在成份划分上有所不同,但仍能平安相处。马龙塘人对我这位出身苏北,讲普通话的人从不排外,从不叫我洋人。各方面都给予关照,教我适应农村生活,教我插秧,耕地,帶我上山割草,拾松枝作煮饭燃料,使我很快融入到集体中去,成为马龙塘村一名社员。
由于我是运动员出身,并且在篮球方面有专长,深得大队党支书喜爱,进村刚放下行李,就去篮球场和村内青年切砌球技了,我曾经是广东青年蓝球队队员,受过专业训练,场上表演深得村民点赞,于此,村里组织了马龙塘篮球队,经过训练后,培养出冯汝明、冯达岳等一批蓝球小青年,到牛江镇及附近乡镇进行比赛,深得好评。
经过老农指导,我的农活也逐渐熟练,插秧从每天插2分田,提高到每天能插1亩3分地,打禾能打2亩地,担谷可担120斤,达到了壮劳动力水平,口粮也自然评为一级劳力标准。在工余或生产队夜晚加班剝蒜或剥玉米时,我还应乡亲要求,会放声高歌革命歌曲,给村民们听,并组织合唱队和歌剧队,教青年们唱歌和演戏,活跃农村生活。当时流行的歌曲《长江滚滚向东方》是我教村民唱的。业余时间,又与村青年演出《白毛女》红戏。
牛江农村都有逢五逢十不干农活而去镇上出售自家农产品习惯,而我则在村民们乘墟的日子,继续在生产队干农活,挣工分,一年下来,全生产队最高工分就是我,达到5000工分,可以拿350元及600斤稻谷,据说超过牛江公社各生队所有村民。三年的农村生活,使我深知:欲知盘中歺,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令人感慨的是,每年过年过节,梁梅菊及三婶等乡亲都主动给我送来农村点心和过年食品。还有一位乡亲向我介绍对象。尽管种种原因没成,但马龙塘乡亲的乡情我一辈难忘。
尽管孤身四年的农村生活,但深感农民的伟大和奉献精神,农民的包容和亲和力。当我1973年经组织批准调回广州原单位工作,离开马龙塘那一刻,村民们都依依不舍的为我送行,用单车送我到几十里的江洲车站,我含泪水与马龙塘的乡村们依依惜别,这一段生活永世不忘。马龙塘,以前虽然素不相识,但乡亲们却把我视作他们的亲人。后来我想,这一辈子要在我的专业橡胶工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进取,为祖国母亲尽孝!七十年的橡胶生涯,为国家军工和民用在橡胶领域作出了贡献!国家给我了很高荣誉和认可,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虽己耄耋之年,但仍锲而不舍地工作,这就是橡胶老兵我的奋斗目标!
四年前,我拼命找回马龙塘村的人寻亲。后来通过种种努力,终于找到了该村曾在恩平市委宣传部当副部长的退休干部冯创志,我在马龙塘村生活时,他是村里很有见识的年轻人。现在,我这个橡胶老兵经常通过他联系马龙塘乡亲。准备找适当时机回马龙塘村看看乡亲。
中国农民好,我在特殊时期,马龙塘生活那四年就是证明。乡村振兴,马龙塘今朝更好看了!
( 武可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