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铅酸电池的诞生到固态电池的突破,人类对能量的探索始终与文明进步同频。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是科学穿越未知边界之魅力,亦是创新颠覆过往传统之手笔。
创新是第一动力,怎样孕育更多“爆点”?科技是全球语言,如何同向而行共建生态?
无疑,对于这样的叩问,近期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闭幕的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5)是一次探索之旅。
它没有预设路径,也没有标准答案,但其三十三年逐光而行,从“溢出”到“出圈”,让中国锂电新能源的声音在国际上愈发清晰。
固态电池?钠电?谁才是未来能源的“关键钥匙”
CIBF2025的展区规划彰显前瞻视野,从基础材料革新到终端场景应用,从核心技术研发到智能制造升级,全景式呈现电池产业的完整生态链。
CIBF规模逐年扩大,参展人数不断增加,人潮涌动的场景在上演。在各个展区,观众们流连忘返,被各种互动体验所吸引,兴奋地观看着最新的产品。
展品在变,客商在变,CIBF作为电池行业“晴雨表”“风向标”的地位从没有变。CIBF展会上,固态电池是绝对的热点。宁德时代首发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的第三代凝聚态电池,比亚迪全固态电池量产线模型全球首秀。国轩高科发布“金石电池”,能量密度300Wh/kg,通过200℃热箱与针刺测试,首条0.2GWh中试线已贯通,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达100%。
钠电技术也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成为新能源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多家企业展示了钠电领域的创新成果和商业化进展。宁德时代的 “钠新”电池,也是全球首款车规级规模化量产应用的钠离子电池。钠新电池做到了在-40℃的环境下电芯能量保持率仍达90%,让电车跨越山海关的无形高墙。珈钠能源的铁基聚阴离子正极+生物质硬碳负极,引领钠电材料创新。
从固态电池量产突破到钠离子电池生态构建,从智能制造产线革新到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完善,CIBF正引领世界迈向更可持续的能源新未来。
中国锂电小厂的“镀金”战场,一场展会签下12个订单
“交易”,是展会“硬实力”。CIBF不仅是电池产品的“大展台”,更是电池产业的“大集市”,它促使参展商彼此“配对”,觅得真金白银。
今年情况依然可观。行走在企业展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长虹新能源等展位,访客一批接一批。小企业也斩获颇丰,一家不到100人的隔膜涂层企业,用陶瓷涂层技术方案,拿下千万级订单。这样的场景不是个例。据悉,此次参展小企业超过过往,不少企业通过展会拿下首份国际订单。
当全球电池产业加速重构,这个电池行业顶级展会,正成为中国小厂从“供应链配角”变身“技术规则制定者”的关键跳板。
在深圳,感觉空气中振动的科技能量
北有服贸,上有进博,广有广交,深有文博和高交。顶流展会,已经成为一流城市的标配。而因为具有顶流展会,一线城市的成色更加夺目。
1992年,当首届CIBF以56家展商、75个展位数的规模在天津首次亮相时,或许没人能想到,这场“行业初相遇”的展会,会在33年后成长为全球电池人“必赴的年度盛会”。
从1992年国内首个专业电池展会的“破冰者”,到2010年开启国际化进程的“探路者”,再到2025年以30万平方米规模、3200家全球展商、超40万专业观众的“领航者”,CIBF用33年时间,将“深圳”刻入全球电池技术交流的核心坐标。
而今,CIBF携手一座科技创新城,正书写更加立体的城市传奇,重塑新能源产业的版图。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资本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些历史性的创见,改变整个世界。从瓦特改良蒸汽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到信息科技、基因生物、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从生物能源,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的三次变革,这些标志性的创新,推动着整个人类的文明。
新能源的无限空间,吸引无数科学家、企业家和创业者,眺望远方,铺展梦想。未来的能源形态是什么?我们仍在憧憬。新征程,CIBF奋楫笃行,热情招待四海宾朋,满怀信心地助力中国新能源惠及全球、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