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绍】
近日,客户那女士到农行鹤山碧桂园支行柜台办理取款业务,客服经理办理业务前向那女士询问资金用途,陪同人员回答资金用于房屋装修,客户经理再次向那女士确认资金用途时,那女士没有明确回答,陪同人员支支吾吾回答用于购买家私。客服经理意识到客户本次取款存在异常情况,于是向当班内勤行长报告上述情况,内勤行长向那女士详细了解情况,此时陪同人情绪激动,煽动客户那女士坚持支取现金。我行工作人员为保护客户资金安全,立刻启动应急机制,联系公安部门到现场协助处理,民警到场后,陪同人员早已不见踪影,在民警和我行工作人员不懈的劝说下,客户意识到遭遇不法分子的诈骗,并衷心感激民警和我行工作人员让他能清醒过来没有上当受骗。
鹤山碧桂园支行在日常工作中重视金融安全教育,反诈应急演练落实到位,全体员工思想警惕性高、遭遇诈骗案件反应迅速,通过银警联动成功堵截这起诈骗案,避免了客户的220000元资金损失。
【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非常典型的堵截“陪同诈骗”成功案例,展现了银行工作人员在面对复杂现场情况时的高度警惕性、专业处理能力和高效的银警联动机制。此类诈骗与传统电话诈骗不同,它具有更强的迷惑性和胁迫性:
(一)线下现身,施加压力: 诈骗分子不再隐藏在电话后,而是亲自陪同客户前往银行。这会给客户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使得银行劝阻工作难度倍增。陪同人在场会不断干扰、引导甚至威胁客户,使其无法表达真实意图。
(二)信息控制与隔离: 在整个过程中,陪同人代客户回答问题,并在客户犹豫时“情绪激动”,煽动客户,这是一种典型的控制手段。目的是阻止客户与银行人员进行有效、独立的沟通,切断外界介入的可能性。
(三)精心编造的取现理由: 以“房屋装修”、“购买家私”等合理的消费为由提取大额现金,看似正常,旨在规避银行关于“向陌生账户转账”的风控审查。诈骗分子的最终目的很可能是取得现金后迅速转移。
(四)利用信任关系: 客户最初不能澄清与陪同人的关系,暗示双方可能存在某种信任基础(如网友、新认识的“朋友”、甚至伪装的“权威人士”),这使得客户更容易被操控。
【案例启示】
(一)警惕“热心”的陪同者: 办理大额金融业务时,如需有人陪同,要确保是绝对信任的家人。对于任何主动提出陪同办理银行业务的“新朋友”或“专业人士”要保持高度警惕。
(二)相信银行的“多问一句”: 银行工作人员的询问和核实是保护资金安全的重要环节,应积极配合,而非视为刁难。当银行建议暂停交易时,务必冷静听取解释。
(三)独处时再做最终决定: 如果感觉在陪同者面前无法自由表达,可以借口上洗手间等独自离开片刻,用手机联系家人或直接拨打银行、公安电话咨询。
(四)公安机关是坚强后盾: 一旦在银行现场发生争执或感觉被胁迫,应立即向银行工作人员暗示或明确要求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