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以“极视听·强赋能”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盛大开幕。作为中国网络视听领域的年度盛会,本届大会聚焦人工智能(AI)技术对内容创作的深远影响,特别是AI如何赋能创作者经济、重塑产业生态。3月28日,在备受瞩目的“AI+创作者经济论坛”上,一场以“AI创作是否削弱人的核心价值”为主题的圆桌辩论引发热议,吸引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知名青年导演、45届奥斯卡(学生组)叙事单元金奖、首届威尼斯AI生成短片国际电影节第一名童画担任圆桌辩论主持人,中版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版权协会常务理事刘政操;中军创星总经理李坤;数字艺术家、实验编程创始人罗霄;AIGC创作者、导演、红树林AI艺术万人展策展人赵伯祚等嘉宾进行圆桌辩论。
AI是工具,而非威胁:技术赋能创作效率与视野
辩论上,嘉宾们一致认为,AI技术的本质是工具,而非威胁。中版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政操指出,AI的出现并不会削弱人类的核心价值,反而通过提升创作效率和拓展视野,为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他以AI在版权保护和内容创作中的应用为例,强调技术能够帮助创作者更高效地实现创意表达,同时弥补人类在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上的局限性。
数字艺术家罗霄则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补充道,AI不仅是工具,更可以被视为“创作伙伴”。他分享了自己在实验编程中的经验,认为AI的参与能够激发人类的灵感,甚至带来全新的创作维度。他比喻说,AI就像一个“学徒”,在学习人类的创作逻辑后,能够协助完成复杂的作品,但最终的创作方向和情感表达仍掌握在人类手中。
侵权争议与法律边界: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问题
随着AI生成内容的普及,版权归属问题成为论坛讨论的焦点之一。刘政操提到,近期国内一企业因使用AI生成图片而引发的侵权案,凸显了法律与技术之间的灰色地带。他指出,根据现行著作权法,AI生成内容因缺乏“人类创作”的核心要素,通常不被认定为受保护的作品。然而,当人类在AI生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时,其版权归属问题则需要具体分析。
AIGC创作者赵伯祚进一步指出,AI生成内容的版权争议反映了技术与法律之间的滞后性。他建议,未来需要通过立法明确AI生成内容的法律地位,同时探索新的版权保护机制,以适应AI时代的创作生态。
职业转型与超级个体:AI时代的生存法则
论坛还探讨了AI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嘉宾们普遍认为,AI并不会完全取代人类,而是促使职业形态发生转型。中军创星总经理李坤指出,在AI时代,单一技能的从业者可能面临淘汰,而具备跨领域整合能力的“超级个体”将成为未来的赢家。他强调,创作者需要借助AI技术提升自身能力,同时保持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力。
罗霄补充道,AI技术的普及降低了创作门槛,使得更多人能够参与到内容生产中。然而,这也意味着创作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避免被“工具化”或“边缘化”。
全AI电影的未来:技术与艺术的碰撞
在讨论AI是否能够完全取代人类创作时,嘉宾们表达了谨慎的乐观。刘政操认为,尽管AI已经能够完成剧本编写、场景搭建等基础工作,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仍需要人类的情感与思想作为核心驱动力。李坤则提出,AI的参与可能会催生全新的创作形式,比如VR电影或互动式叙事,这些形式或许能够突破传统电影的局限。
罗霄以自己策展的红树林AI艺术万人展为例,展示了AI在艺术领域的潜力。他认为,AI的介入并非为了取代人类,而是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最终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共生。
24小时AI创作挑战赛:极限协作的精彩呈现
论坛最后,一场24小时AI创作挑战赛的颁奖仪式将活动推向高潮。来自全国各地的15支创作团队在限定时间内,利用AI技术完成创作。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AI的强大能力,也体现了人机协作的巨大潜力。24小时AI超创邀请赛”是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AI+创作者经济论坛首次特设赛事,由中国网络视听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文化交流协会联合发起,旨在为新崛起的AI创作者提供展示空间,为视听行业注入新活力
技术赋能,人类引领
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的AI+创作者经济论坛,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探讨技术与人类价值共生的平台。嘉宾们普遍认为,AI技术的崛起并非威胁,而是机遇。在未来的创作生态中,人类将与AI携手,共同探索更广阔的可能性。正如论坛主持人童画所言:“AI不会取代人类,它只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钟少兰)